标签 CATIA 下的文章

我的第一份工作(十八)

前阵子,我画了一条船的艏部结构模型。在给我提要求的时候竟然让我用CATIA创成式模块去做.我觉得有点奇怪,我原本想会用造船模块的总体和详细结构模块来做,没想到要用曲面模块,而且竟然是做整个船艏的大部分。
2011年,我记得烟台来福士很多平台都交付了,彼时比较著名的平台是巴西、新加坡以及中石油斥资建造的。我与组内大部分员工职责相同,我们的职责只负责设备那部分,而多数是由设备引起的其他专业的问题也是这一组来解决的。
在大部分项目交付后我们组获得了一条名为50000吨半潜船的初期送审设计工作。该船承重于主机、辅机、舵机等的主结构已经基本敲定,只有剩余的设备还没有布置。我们小组的几个人被安排在三楼还是四楼的角落边,具体哪里我不记得了。该船最不同之处是我可以对初期图纸做更好的布置。
半潜船与半潜平台相同,都是利用水的浮力确定船在水中的稳性。通常来讲类似的船和平台都会有侧推或者全回转推进器。50000吨船我目前只记得曾做过该船的机舱布置。当时布置的时候针对泵类。
布置半潜船的设备与普通船的区别应该在于空间有限。当你本可以把膨胀水箱布置在高处时会发现超过五米的结构位置很刁钻,没有空间,还要再设计走台,否则人很难到近处做维护。同时因为该船的机舱与生活区是分开的,值班的时候可是需要行走很远的路。普通船想从生活区或者驾驶台走到机舱就是从楼上走到楼下。如果想把机舱也挪到船艏,200多米的螺旋桨轴真真超出材料概念了,又或者把推进器换成全回转推进器,但通常舰船都使用重油,能完全用柴油行驶的舰船不多见。当时我做概念设计时的版本还是普通推进的主机。
我们组从香港的船东(信群)手中接过了大部分的原始概念图纸去布置,机舱用了很多功夫,几乎是来一版原始图纸我这边就更新一版,而机舱衔接生活区部分的走廊内的污水井我也有涉足。当时我做的时候还是比较好奇的,因为污水井的数量和自动化很高,它的雏形与无人值守的机舱相呼应。
做布置有时候会出现些比较有趣的问题,比如说600*800的人孔,人孔周围间距留一米就可以算得上布置中最佳空间,但有时会发现人的身高要按照多数人来设定,至少要有接近与门高度,大约2米来做空间设计,否则身高1.9米的人从人孔钻出来还是要鞠躬而行。布置常常考验的便是空间预留问题,CATIA也曾有空间模块来模拟人机,只是我涉足并不深。
对于人来讲,三人并行的逃生通道就不要设计成双人并行的设定。如果变成了单人的逃生通道定要有扶手或者提高行走效率的机械或者舾装件辅助便捷逃生。我通常会在一些成熟的产品中见到利用空间的设计,无论是长度、宽度又或者高度的利用,每每见到我都心生赞叹。优质的设计总是利用少的燃料和材料做出经典的产品。我想这应该是多思量和反复校核的效果。

先写到这儿,后面有时间再写!
二零二二年十一月五日于锦州市

去年看到的科技潮

码字的时候,我在看一部叫《午夜》的韩国电影,里面讲述了很多午夜发生的奇怪事件。算起来都是不幸的,那种沿街按钮报警的设施也是挺厉害的。多年前我从锦州去烟台路过大连,午夜经过大连的时候也被三、四个坏人围堵过。虽然这个世界是有很多事情添堵,但那个时候我就开始注意这个世界出现的很多不安全因素。也许科技越发达,蹊跷的事情就越多。
SpaceX在去年获得了大量的发射订单,发射总数某些国家都未必能达到。年底还有一天发射两次的机动。对企业来说这是相当厉害的事。宇宙中的资源比地球上多,至于多多少要看人类怎样开发。3D打印制造技术发展到今天,原生发展能力的制造工程不知道有没有可能在宇宙中存在。如果存在,该项目的制造成本与产品产能对比地球的产品肯定不同。
年中我忙完某个考试的时候尝试用十年前我的一个同学说的SolidWorks作图。前几年我也看别人用过,只是我还是没有用这个软件作图。简单的基础建模我用了几次,感觉还不错。我还是用CATIA对比了一下。两个软件的可比性是不同的。
1.CATIA的功能与SolidWorks同样复杂,但是不追究类库的详尽,除非到了运动分析或者有限元分析的层面。
2.CATIA的命令有很多必须要懂得自己做草稿,所以就能分别出使用者的层次。Solidworks是固定命令的操作手法,草稿通用,但要记住大量的操作命令。
3.CATIA与SoliadWorks同样出自达索,他们使用宏语言竟然都是VBA。现在看来VBA如果使用得当,确实是办公中的好帮手。
4.在处理复杂建模图形时,我还是比较习惯的使用CATIA,因为很多快捷方式是当初与达索中国公司高手们学习过的。俗话讲熟能生巧,SolidWorks用好了也是一样的。
达索公司的模式化确实值得赞赏,至少在研究或者实际使用方面这两款软件在处理建造成本和生命周期上起到了作用。我之前问我的同事说要了Tribon M3的部分教程,我确实是拿来看了一篇,只是没有时间去找来小模型锻炼锻炼。据说TRIBON用PYTHON撰写宏来做二次开发。说起PYTHON我想起年底罗振宇时间的朋友的演讲。
今年老罗讲了50多个故事,我看到跨年。罗总也讲了PYTHON,据说某个公司老板让全员员工集体学习使用PYTHON,我琢磨着不写程序的也就是拿来做几个迭代循环完事了。要是找个市场部的员工去用PYTHON给客户现场演绎一场程序深度模式调用、循环、遍历等等,可能是挺没趣的。至少这已经不是销售该做的事了,不过以前我听人说销售会的东西可多了。
今年各大企业造车的势头比任何年代都迅猛,甚至华为已经出了新一代的混动车辆。我对于这种油电混合形式的汽车很中意,但如果真真来讲,至少未来十年还是汽油车、柴油车可以支撑的时代。如果机动车能混动,这意味着汽车的能源使用持续性和延展性得到了更深层次的生命周期处理。假如驾驶者能对自己的车有更好的了解,甚至可以自己简单保养、修理,可以说发动机(Motor)不坏的情况下,汽车的使用寿命得到了更持久的提高。据说现今使用寿命最高的一款车是美国人的一台沃尔沃P1800S,从1966年入手,至今已经开了480万公里。如果不出意外的话,我相信这样的车可以传宗接代了。
说起电动汽车马斯克的特斯拉当仁不让,这家企业已经完全的把造车变成了时下最主流的事情。甚至我所在的小城市也有很多特斯拉在路上跑。一如很久以前比尔·盖茨所讲,要让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拥有电脑。马斯克是不是也想让世界上每一个人都拥有一台车呢?
今年我也更新了我电脑硬盘,以前的机械硬盘速度慢,所以我换了两块固态硬盘。我没有买新的,买了两块拆机的。店家有点不给力,换了三次终于给我换成正常的固态硬盘了。使用快五个月了,还好没有出什么大问题。我换完以后就在想我也快被这些电子快餐覆盖了,以前我特别崇尚机械硬盘,因为机械硬盘的持久性比固态要高一些。现在固态发展的版本很多,内核也针对各种存储和系统运行。固态到现在才发展几年啊……
今年啊……贴近生活的我想……移动爬行机器(类似机器狗什么的),低空飞行器,这些产品与人的视觉甚至行为固定的产品会更深入吧……因为好多开源都在更迭这些产品的代码,而制造业多了3D打印。如很多传言般所述的事情一样,AR确实与这些产品融合性大。它们也有可能与穿戴产品融合,形成系统统一化。说到穿戴我之前有说去年单位统计了工作服号码,但是前几天发的时候竟然不是我报的号码,又肥又大,肥了两寸多,高了几厘米。要是稍微大点我还能穿,没想到肥了那么多。我从出生到现在都没有那么肥过,多新鲜。
今年的网络游戏产业发展也比以往更加快速,《暗黑破坏神》是1999年我玩的游戏,昨天官方关闭了移动端的内部付费测试。据说今年会公测,应该说这款游戏是许多70年代,80年代,90年代出生的人的青年回忆。游戏画面比旧时精美了许多……
偶尔还是会去几个牛人的blog看看,他们都在深耕引擎……一个时代的沉淀竟然如此快,有的引擎已经深耕几年了。
二零二二年一月九日于锦州市

确实年底了

结篇的这一页应该算一部分工作上的手账吧?可不是手写的。2021年过的很匆忙,这一年年初的时候我有想过去多赚一点钱做些别的事,后来想起来我还有些事要处理加上疫情反反复复的,结果还是留在了家里。
今年的工作依旧此起彼伏的,一直是上班、下班、上班、下班。一直到12月才算开始休息,至此还没有停,竟然还加了一次内部考试。今年似乎就没有停止过考试,从年初到年底我都在考试,平均一个月两个月一次。当然,其他的考试与内部考试并不是一个系数的事情。
说工作内容涉密,所以我得说点工作训练和衣食住行的事情。年初的时候新来了一批同事,但是因为疫情耽误了很久才入职。他们来的时候工作服也不太全,肩章啥的都没有。我记得好几个同事没事的时候唠过一些这方面的事情,据说都要听领导安排。这么一说之后上面领导还真真的统计了所有同事的衣服尺码,其实尺码我都不记得了,还好在衣服上能看到。报了上去。当初入职的时候还是有专门的裁缝阿姨给量的呢!
训练是下半年才开始的,上半年没有训练,下半年的训练可能是领导给加的功课。夏天的时候我还是有跑步,只是次数很少,都在忙考试。说起跑步的频率速度与以前一样,体能约略是没有降低,不过现在要去抡大锤可能会比不上以前的力度了,单薄了很多,应该是我锻炼的少吧!
内部训练竟然还是军训一个套路的事情,站立、向左转、向右转、向后转,至于齐步走次数少了很多,跑步我训练的时候没经历过,估计其他同事有经历过。
领导们还专门去我们寝室看内务,说我们被子叠的不好。其实宿舍的被子与我当年军训用的被子差的不是一点半点。我那个豆腐块还是上学时候学的规则,那时候发的被子也比宿舍用的材料不同。要想把宿舍里的被子叠好,不耽误多点时间是不行的。
在我所有工作里我有一份满世界跑的工作,那份工作培训时曾经有一本实务书籍。开篇的文章曾说人生在世有三样苦,撑船、打铁、磨豆腐,所以尝过其中一种或者两种的人会知道这世上有一种叫做苦尽甘来的事。叠被子磨炼的并不仅仅是叠被子的感受,而且抛却那些电子产品的刺激以外能得到的最真实的生活写照。
我曾经做建模时用CATIA来做,当时计划部经理大哥就给我们出了一道比较规范的题目,当然他给我们说的时候前面讲了很多好玩的故事,最后才送了这样一道题目。用CATIA基础模块做天圆地方。画这个图要先做曲面,曲面做好了必须引线才能做,如果需求是实体还要用实体来拓展。天圆地方可是哲学思想呀!阴阳学说的一种体现,如果硬套上官话是外儒内法。叠被子也是一种规则或者说规矩的体现,但是如果真真来说叠豆腐块被子只是中国军队、武警部队的旧时传下来的传统。这个传统像美军墨守成规的厕所干净,苏军人人皮鞋锃亮等等是一个道理。
今年快入秋的时候我还见到了园子里的紫蝴蝶幸运草,我也不知道哪个园艺师傅做的,只有那一块地圈起来种了草。我看到的时候是真的特别眼熟,特别惊讶!
再说说伙食吧!我吃过饭的地方很多,即便是咸菜和大米饭的饭菜也吃过很多顿。我对食材简单并没有什么疑虑,但是对做饭的卫生情况是我经常忌惮的事情。以前就有同学和朋友说不干不净吃了没病,我就想这话能吃一辈子与猪有什么区别。倘若医院的同志吃饭和做手术都不洗手,细菌可是会漫天跑了。以前满世界跑见过很多不讲卫生状况,而外国码头临检,检查最严的地方还是食堂,他们会仔细检查食堂的卫生并且做消毒。今年在我饭菜里我吃到了钢丝擦的钢丝好几次。如果一次、两次我不在意,但是很多次我就会在意了。我不清楚是什么情况,我也没针对谁,我就是觉得我是吃饭,不要吃钢丝擦和小石头。现在世界上自动化设备那么多,我就没想明白为啥用钢丝擦。估计是成本太高吧?!
我写到这儿的时候,有些人看到会说我怎么怎么样,我没办法辨别,嘴没长我身上。我只写了我的感受,我没写怎么制约别人,就事论事。我只是那份合同里普通一员,我也不是啥领导,合同还是外派劳务合同,我的义务没那么规整……而且我是年底写的,我当时没说就是我忍下来了,或者说有的事根本就与我无关,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能忽略过去我尽量不去叨扰……
还有一个星期元旦,今年还换了新的合同,当然我没有拿到我那一份,只是签字的时候看了看,按照正常律法我是应该拿到一份的。既然都是一个规矩我也不便去说什么,我拿不拿无所谓,至少以后离职的时候我每一次合同都要有一份的,如果没有就挺奇怪的。因为以前我离职的时候都会拿到我所有的合同。我又想多了,其实我也不知道我会什么时候离职……
二零二一年十二月二十三日于锦州市

我的第一份工作(十一)

2010年,中国的高铁运营总里程已经达到了世界第一。我出生的城市是全国铁路网中的咽喉要道,去往东三省的必经之地。我出生之后的十几年里大多数时间是听着蒸汽机车和内燃机车的声音过日子的,后来去上学、上班也经常坐列车出门。列车这种时代产物固定了运输的专有模式,尤其在地大物博的中国,固定轨道的产物已经成了城市与城市,甚至城市内运输的必备产物。
2010年初,scarabeo 9的进度依旧是董事会里着急的项目,很多经理没日没夜的每天加班开会讨论各个系统或者设备的安装调试。上层建筑的进度也达到了空前的飙涨。彼时我的工作被固定到了一个狭窄的空间里,吊梁(Trolly Beam)与吊耳(Eye Pad)的布置。
由于项目里有很多前韩国同事遗留下来的问题,我的周围多了一位比我大十几岁的韩国大叔带队。大叔人是不错的,不过终究是韩国人。思想没有国人特别爱面子,而是很要强。我很佩服韩国人这种永攀高峰的骨气。韩国大叔以前在三星重工、现代重工都有工作,他当时就有二十多年的工作资历,现在算来得有接近四十年的工作经验了。他的书架上摆着很多三星重工与现代重工的内部书籍,我闲暇时读过不少,受益良多。
关于吊梁我最近在网络上搜到了一篇后来约略是分析小组写的文章,恰好是烟台中集来福士2016年出的论文。文章的题目是《海工用单轨吊梁支撑设计及强度校核》。文章中详细叙述了吊梁所使用的材料、受力载荷的设计最高许用值。这篇文章从理论上直白的说明了工字钢、圆管的使用的间距范围,其针对的吊梁值是1T、2T、3T的取值范围。这篇文章的设计思路可取之处是能省下些许材料,说白一点就是能省下几段管子或者角钢。文章中的计算方式是可学习的,这些计算可以用在10吨甚至更大吨数的吊梁设计中。以往大吨位的吊梁与吊耳的设计通常是结构的事情,因为大吨位的吊梁、吊耳会影响结构的形变。
吊梁与吊耳的布置设计方式是按照以下几点进行的:
1、首先要确定设备在何位置,定点的地方通常会取一个点或者两个点,以此作为机械葫芦的吊装位置。
2、确定路线是吊梁与吊耳的重要节点。假如是一台压载水泵(Ballast Water Pump),其吊装路线要躲开泵舱(Pump Room)内影响吊装的管路、风管、电缆、结构等一切影响吊装的障碍物,彼时我做设计时是用CATIA做三维设计,做之前都会认真核对所有干涉,如果有问题的必须要与其他专业进行交流,排除一切不合理的设计元素。
3、设计过程中粗管子、粗风管等特别大的障碍物是无法移除的,所以按照施工复杂程度,小物件尽量不要招惹大物件的设计因素,除非小物件特别、特别重要,否则理论上是无法进行更改的。
4、吊耳与吊梁之间的吊装路线衔接必须自然,不要因为奇怪的位置影响吊装。吊装是整个设计要素中最、最、最重要的一环,如果日后在操作中出现了问题,那么会影响很多事情、耽误工作。
吊梁与吊耳是很多大型工程中能够用到的非常重要的吊装方式,在海洋工程中它们可以节省很多人力。在我们现在的工作环境中,吊梁所配置的电动葫芦也可以节省很多人力,这是现代工业中极其有代表性一种工作配置。吊梁与结构衔接的部分我没有写,懂得基座的设计者这方面是不欠缺的。通常一艘平台和船上需要若干个吊装路线,几百斤且载荷不够强的甚至可以用舱室顶部的肋位间隙做吊装孔来做吊装。
在scarabeo 9项目里,我做了几乎整个浮筒的吊装方案,只是太多奇怪并且已经施工过的地方无法布置到位,所以最终该项目的吊装位置是有些欠缺的,韩国大叔也曾说每个项目都会有些许的不完美的欠缺。最终所有图纸还是得到了船东、船检的Approval。我当时做完时心里是是长长的吁了口气。
在做设计的时候,最可怕的事就是一次次的reject,接着一次又一次的送审。记得当时的方案修改了至少五版才完全通过。耽误了不少时间的同时我也挺钦佩船东的,我与韩国大叔每一次修改图纸几乎都会去船东办公室讨论,结果还是要修改。也许对方认为我们的设计是考虑不周详的,不过老天爷还是挺善待我这么勤快的人,每次都改到晚上七、八点,最终还是通过了。
吊装是海洋工程中比较重要的工作方式,几乎大大小小的套管、立管在现代钻井平台中也完全是自动化吊装放置。我所述的吊装仅仅是轮机部分的吊装。考虑的因素多在机舱,假如在其他位置还有更多设计因素要考虑,因此设计时要多想想设计位置在何处~
写到这儿吧,后面还会继续~

二零二零年七月八日于锦州市

  • 文章
  • 评论
  • 分类
  • 归档
  • 外链





2
0
2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