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看行程卡了

12日起床的时候我看了行程卡将会在13日00点也就是12日24点准时下线。我记得我第一次使用行程卡特别不开心,总觉得自己的行踪被很多人知道了。开始的时候很多周围的大爷大妈们也十分不舒服,他们总会斤斤计较行程卡对他们的生活产生了非常大的干扰。三年疫情,我相信很多大爷大妈都能自己按着手机看行程码和核酸码了。公告行程码下线后三大运营商发了公告将会在行程码下线后第一时间删除相关数据保护公民的个人隐私,看来以后隐私数据会看不到了。
最近没事翻阅传染病的级别,原来新冠传染病与当年非典(SARS)传染级别更高的传染病。还好多年前那场传染病没有传染到我所居住的住所,但是现在新冠传染疾病已经传染到了我附近的小区。最近这些天我也是战战兢兢的认为传染病会传染给我。我看到很多聊天群里都在算计时间。说圣诞节传染后元旦不会被传染,元旦传染春节就不会被传染,七天就能扛过去等等……我看后就是笑了笑,大家应对的法子越来越多了。
三年疫情到今天是新的起点,应对的事情并不会因为行程码决定传染源了。我也不知道今后会不会有更厉害变异的传染源出现。医学上或许是对新冠肺炎做了新的应对方式。
我记得2019年12月就是新冠出现的第一年,当时也是春节前出现的大规模爆发。在一个人口密集的国家出现这类事情是挺不幸运的。接着三年里每次去商场、超市都要核酸、行程码、进店码,有时候想想生活确实麻烦了太多太多。今年我也经历了隔离,虽然没有被封在隔离区,也算差不多的形式吧!
又要到年根了,希望今年的“年味儿”会和和美美、平平安安的!

二零二二年十二月十三日于锦州市(刚好是零点)

我的第一份工作(十八)

前阵子,我画了一条船的艏部结构模型。在给我提要求的时候竟然让我用CATIA创成式模块去做.我觉得有点奇怪,我原本想会用造船模块的总体和详细结构模块来做,没想到要用曲面模块,而且竟然是做整个船艏的大部分。
2011年,我记得烟台来福士很多平台都交付了,彼时比较著名的平台是巴西、新加坡以及中石油斥资建造的。我与组内大部分员工职责相同,我们的职责只负责设备那部分,而多数是由设备引起的其他专业的问题也是这一组来解决的。
在大部分项目交付后我们组获得了一条名为50000吨半潜船的初期送审设计工作。该船承重于主机、辅机、舵机等的主结构已经基本敲定,只有剩余的设备还没有布置。我们小组的几个人被安排在三楼还是四楼的角落边,具体哪里我不记得了。该船最不同之处是我可以对初期图纸做更好的布置。
半潜船与半潜平台相同,都是利用水的浮力确定船在水中的稳性。通常来讲类似的船和平台都会有侧推或者全回转推进器。50000吨船我目前只记得曾做过该船的机舱布置。当时布置的时候针对泵类。
布置半潜船的设备与普通船的区别应该在于空间有限。当你本可以把膨胀水箱布置在高处时会发现超过五米的结构位置很刁钻,没有空间,还要再设计走台,否则人很难到近处做维护。同时因为该船的机舱与生活区是分开的,值班的时候可是需要行走很远的路。普通船想从生活区或者驾驶台走到机舱就是从楼上走到楼下。如果想把机舱也挪到船艏,200多米的螺旋桨轴真真超出材料概念了,又或者把推进器换成全回转推进器,但通常舰船都使用重油,能完全用柴油行驶的舰船不多见。当时我做概念设计时的版本还是普通推进的主机。
我们组从香港的船东(信群)手中接过了大部分的原始概念图纸去布置,机舱用了很多功夫,几乎是来一版原始图纸我这边就更新一版,而机舱衔接生活区部分的走廊内的污水井我也有涉足。当时我做的时候还是比较好奇的,因为污水井的数量和自动化很高,它的雏形与无人值守的机舱相呼应。
做布置有时候会出现些比较有趣的问题,比如说600*800的人孔,人孔周围间距留一米就可以算得上布置中最佳空间,但有时会发现人的身高要按照多数人来设定,至少要有接近与门高度,大约2米来做空间设计,否则身高1.9米的人从人孔钻出来还是要鞠躬而行。布置常常考验的便是空间预留问题,CATIA也曾有空间模块来模拟人机,只是我涉足并不深。
对于人来讲,三人并行的逃生通道就不要设计成双人并行的设定。如果变成了单人的逃生通道定要有扶手或者提高行走效率的机械或者舾装件辅助便捷逃生。我通常会在一些成熟的产品中见到利用空间的设计,无论是长度、宽度又或者高度的利用,每每见到我都心生赞叹。优质的设计总是利用少的燃料和材料做出经典的产品。我想这应该是多思量和反复校核的效果。

先写到这儿,后面有时间再写!
二零二二年十一月五日于锦州市

接地气儿

接地气儿,俗一点理解叫贴近生活,再透彻一点说是与群众生活在一起。我的旧时光里身边经过的人没有一万也得有八千。我这么普通的人都能接触这么多人,想必与我年纪相仿的人会比我见过的人更多。我在Linkedin的页面间看过许多老板的联系人是几千+的数量级,我是没有那个能力外联如此多的职业人。
既然人都会接触一定数量级的人就会有各自的思维方式,也就是说人不比机器,机器多数时候没得选择,人有得选择。
我曾以为接地气儿就是机器般没得选择,但人终归是人,人有喜欢的地气儿和不喜欢的地气儿,所以人的选择会比较偏激。也就是说特别偏激的人自己选择的路,跪着也要走完。
最近几年汽车行业发展迅猛,尤其是电动汽车的发展,已经达到了百家争鸣的状态。假如在二十年前或者三十年前家用汽车是奢侈品,多数汽车也还是进口货。现今大多数老板都有了自己的工厂,生产的车样式繁多,甚至有了许多diy style的经典案例。日子里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产品现在来看是汽车和手机。消费群体也最多。可以说是游走在群众中的产品。
如果抛却社交及产品附加值,汽车在使用、维护保养间能让人们便利即是好车。说起来销量排行榜前列的五菱宏光就是接地气儿榜样。手机与汽车类似,需求相同。以前人们喜欢长久的事物,时至今天人们仍旧没变,只是机器也有保质期。
千万别做机器,也别错过做人的选择。否则人与机器就没得区别了。只是人再怎么接地气儿也不如机器,机器游走的人群之间,而人类还很喜欢机器。
二零二二年九月二十五日于锦州

歪打正着的事儿

阿兹夫定由一款艾滋病药物转换成了新冠肺炎的特效药,实在是一件意外的事情,我在众多新闻评论中看到了很多有趣的说法。有人说该药物的命名有问题,不该如此命名,都是带阿字,我看它与阿司匹林是同姓。有人说小分子RNA靶向治疗是不靠谱的,这多数都是以古代医术为根基的高手评述的,我看RNA靶向治疗应该是医学界最前沿的治疗方式吧?!如果这款药物遵循了国际规范和标准并且加工工艺对人体无害,这应当是大范围感染或者传播过程中抑制传染源的一种方法。
看了网络上传播的该药物的副作用,药物的副作用能深度刺激神经,造成眩晕、味觉缺失等等。我没想到类似短期服用的药物竟然有如此强大的副作用,看来我这辈子吃的药还是比较安全的,想来一些敏感岗位的工作人员应当不适用该药。
从没有人会想到治疗艾滋病的药物会去治疗新冠,从医学的角度来说,这款上市药物是一种传统意义上的突破。中国的医术还是靠谱的!另外我也与其他新闻评论者有个共同期盼的噱头,会不会有患艾滋的患者治疗新冠呢?
多年前我在芝罘岛的几个小渔码头游玩的时候看到很多渔民赶着夕阳回家,几百条渔船靠泊码头是非常壮观的,那时候我曾怀疑过世界上真有几百条船同时进出码头的景象是假的,不过眼见为实。捕鱼是需要技巧和力气的,行走国外能看到圈养或者捕杀肉味肥美的金枪鱼和其他鱼类,当然,手动捕杀和海上加工的过程是个体力活儿。
时至今日,我在东北看到餐桌上的鱼类也仅仅是近海的鱼类,江浙甚至江南的奇形怪状的海鱼鲜有在市场上兜售,而小市场更不曾多见。
市场决定了药物使用的趋向,市场也会决定人们对美食的向往,而吃是人生在世最基本的需求。
不知不觉已经八月了,秋天来了,期待日子变得凉爽一些。

二零二二年八月八日于锦州市

  • 文章
  • 评论
  • 分类
  • 归档
  • 外链






2
0
2
3